文明有约 | 文明网事 温润而泽-中国文明网

文明有约 | 文明网事 温润而泽

发表时间:2025-01-17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“走进文明网办公室的那一刻,我的嘴角是上扬的,虽然刚爬了五层楼,呼吸有点乱。”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我又忍不住乐了。

虽然专注南阳文明网这份工作8年有余,但从心底里的热爱依然在递增。文明网于我,早已不单纯是一份工作,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事业,如同自己的孩子、挚友。

看似枯燥,实则欢喜

与文明网结缘,实属偶然。彼时,女儿文瑾刚满半岁,热爱新闻的我踌躇满志,落脚到了文明网编辑岗位。

主编说:“文明网工作做起来不难,但想做好,难!先搞明白‘精神文明建设’这件事,再去熟悉具体的业务吧,有问题及时提。”于是,出身新闻专业的我带着些许不以为然,第一次正式接触“精神文明建设”的概念。

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,每天到办公室的工作就是打开中国文明网,点开每一个能点开的栏目链接,通读文章,无论是重要理论文章还是地方新闻稿件,边读边做笔记。当我的有关认知通过考核的时候,心想:终于可以“毕业了”。然而第二天,打开电脑后,手上的第一个动作依然是习惯性地去点看中国文明网。那一刻,心里才有了底,才更踏实。

接手文明网工作后,起初自己并没有觉得难,但投上去的稿件,“不中标”成了常态。此时,理解了主编的第一句话。于是带着困惑去找了主编,“文章看似有形,但实则无魂,缺乏深度思想。”这一语让我醍醐灌顶。

时隔8年,经历了日复一日的学习与报送,第一次在中国文明网投稿成功后的激动与欢喜记忆犹新。这份看似枯燥,实则充满欢喜的工作似乎也“认可”了我。

潜移默化,温润而泽

一路走来,我成长为了一名还算称职的编辑,回望当初,无比庆幸自己来到了文明网。

如今,8岁有余的女儿已成为一名小学生,每次和爷爷去丢垃圾,小小的她都会提醒爷爷“垃圾要分类”!女儿还有一个很珍爱的文具包,是天蓝色的外观,上面是中国文明网的logo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样;还有一本藏在书桌深处的画册,那是中国文明网组织的“童画新时代 手绘价值观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儿童画征集活动纪念品。正式上小学后,文具包成了她形影不离的“朋友”,画册更是她参加学校绘画比赛时的灵感来源之一。

假期去科技馆,路过好人广场的时候,女儿总会停留一会儿。有一次,她指着广场上的好人展柱说:“妈妈,这个伯伯(张玉滚)的照片,咱们家里那个画报上也有,你还见过他是不是?”

……

诸如此类的小故事不胜枚举,“文明”的元素从言语到举止、从物质到精神、从工作到家庭、从成人到儿童,潜移默化、温润而泽。

精益求精,向上向善

时至今日,对于文明网的认知在不断提高,情感在不断加深,因为文明网的守正创新、实干笃行,也因为一群常年“在线”的文明小编。

在向上级文明网推送稿件的过程中,我发现每一级的文明网编辑对待稿件都格外“较真儿”。进入文明网工作的前几年,“跑得多、写稿快”是我最明显的特点,但在逐级送审的过程中,却总要“返工”。从稿件标题、语言表述,甚至是标点符号,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瑕疵,好在有大家的包容,这些“毛病”越来越少。

在参与2023年“文明中国”采访报道中,和中国文明网的编辑老师们有了线下的接触。在他们的实地采访中,我学到了听、触、问、拍、记、思的工作方法。最终采写出来的稿件文风严谨朴实、内容客观详实,让人读起来不生硬、有嚼头,也是这样一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接地气、冒热气、有生气的报道是如何形成的。

在参与一次文明网评工作时,我经历了整整26天的“打磨”。那段时间“写—改—审—改—审”的模式让我一度想要放弃,但看着编辑老师想方设法帮我找灵感、分析论点论据、不断鼓舞激励,我才坚定了决心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热爱:千方百计,绝不放弃。

城市文明在不断进步,群众生活在不断向好。作为文明网人,“传播文明 引领风尚”的信仰和初心从未有过偏移。未来,我会和更多文明网人一起持续践行“四力”、增强“四力”,为培育和弘扬新风正气贡献光和热。(孟得会)

【责任编辑:张殊凡】